據說,在16世紀初的時候,番茄傳入歐洲,一開始人們只是把它當做一種觀賞植物來種植。后來,人們覺得這種果實色彩艷麗,外型可愛,能激發男女之間的愛情,于是就為它冠上了“愛情的蘋果”(love apple)的美稱。但是人們一直拒絕食用,認為番茄里面有大量的毒素,會讓人中毒而亡。而番茄作為食物開始被人們接受,則是18世紀末的事情了。
任何新出現的事物都可能被人們所誤解,如同番茄被人誤解有毒一樣,心理咨詢也被很多人誤解著。
這里,我們對心理咨詢最常見了幾種誤解做了一些澄清:
一、心理問題≠精神病
很多人都認為心理咨詢的對象是有精神病的人群,都是思維不正常,整天自言自語、瘋瘋癲癲的異常人士。
但事實并非是這樣的。對于精神病,心理咨詢師是不能提供咨詢服務的,他們需要服用藥物來進行治療。心理咨詢的內容包括了人際關系、情緒調節、職業規劃、壓力宣泄等的個人成長咨詢;抑郁、強迫、焦慮、恐怖等的心理健康咨詢;婚姻、情感、戀愛、家庭建設、性心理等的婚戀性心理咨詢;學習、考試焦慮、親子關系等的青少年兒童咨詢等。
這些都是針對正常人所進行的。心理咨詢只是幫助人們更加了解自己,以便能夠心靈成長的一種工具而已。
二、心理咨詢≠窺視內心
不少人聽說身邊有個心理咨詢師,通常反應就是:你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么嗎?
也有不少來訪者認為,心理咨詢師看看我,就應該知道我是什么問題,該怎么辦了,根本用不著過多的解釋。
這其實是大眾對心理咨詢的很大誤解。
心理咨詢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自知。讓來訪者自己知道自己,自己了解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咨詢師僅僅是一個引導者,提供一些方法、技術、陪伴,但努力的還是來訪者自己。當來訪者認為咨詢師能夠看穿他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失去了自己努力的那部分動力。
心理咨詢師不會做揣摩別人的事情,因為這個對來訪者來說,有害而無益。
讓來訪者更加坦誠地訴說他自己的問題,這一點比咨詢師準確說出來訪者的心理更加重要。
三、心理咨詢≠無所不能
心理咨詢并不是什么都可以解決的,能否解決問題與來訪者是否愿意改變有很大的關系。在咨詢中我們經常碰到把問題交給咨詢師,自己就等著好轉的來訪者,結果顯示,這種人的變化通常不是很樂觀。
來訪者需要為自己的問題付出努力,才能解決,而不能一味的依靠咨詢師。并且,心理咨詢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中國人諱疾忌醫的現象不是一兩代人了,通常來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時候都已經非常嚴重了,這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行咨詢和成長。
但往往有些來訪者覺得,咨詢了幾次都還沒好轉,就覺得心理咨詢沒用,這其實夸大了心理咨詢的作用。一個比較有用的做法就是,在第一次咨詢的時候,問問咨詢師我這個問題大概需要多長的時間,讓自己有一個充分的心理準備。
四、心理咨詢≠思想工作
不少人,特別是老一輩的人總會覺得,心理咨詢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當人想不通的時候,去找心理咨詢師,會通過說服別人,來讓別人想通問題。
這其實與心理咨詢的基本理念是不同的。
心理咨詢的基本理念是肯定來訪者的情緒,一起去尋找情緒背后的原因,當把原因解決后,情緒自然的好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是否定來訪者的情緒,通過事實、道理去讓當事人覺得我沒必要產生這種情緒,從而產生情緒的改變。
舉例來說,一個人說我離婚了我很難受。心理咨詢師會說,“是的,你很難受。離婚了,多年的伴侶離你而去,你心里真的很難受。”然后接著引導他把難受的情緒釋放出來,并引導他看到這個難受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喪失對他的影響、伴侶對他的負性評價的影響(假設是伴侶棄他而去的)等;而思想政治工作則會說,“離婚嘛,沒什么好難受的。你看現在單身的那么多,什么時候你又會找到一個了。我們單位上的某某不是對你就有點意思嗎?考慮考慮吧。”這兩種方式的入手點是不同的。
心理咨詢的這些誤解造成了很多人對心理咨詢的排斥。希望大家能夠正確對待心理咨詢,當需要的時候,可以不帶或少帶一些顧慮來尋求專業的幫助。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