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父母帶著孩子前來咨詢,但經過了解后,發現其實孩子的癥狀,只是家庭問題的綜合反映而已。
比如,一個家庭中,孩子什么都不管,整天拖拖拉拉,什么都要母親操心,母親不堪其擾,把孩子帶來咨詢。但經過咨詢調整,孩子每天積極主動的時候,母親則開始焦慮不安了。
這是為什么呢?經過更深入地了解發現,這個母親是一個控制型的人,在有孩子之前,她一直在控制她的丈夫,就在她丈夫忍無可忍的時候,孩子出世了。于是這個家庭就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首先,妻子不再去一味地控制丈夫了,她把控制的對象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其次,丈夫以掙更多的錢為由,每天很晚回家,這樣來逃避妻子的控制。這個家庭也倒是還算安穩。
不過,孩子越長越大,母親的控制絲毫沒有減少。要知道,孩子成長的一個前提是父母放手,讓孩子學著獨立。但這個母親卻依然地控制著孩子,每天監督他起床,監督他上學,監督他吃幾碗飯,監督他吃什么菜。
漸漸地,孩子也變得不堪重負。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在這個強大的母親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于是,他開始變得懶散,變得拖拉,因為母親安排的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都不是他想做的。
而母親在滿足自己控制欲的同時,也很擔心孩子的成長,所以送來了咨詢。
咨詢過后,孩子成長了,自立了,卻也阻斷了母親控制的模式,于是母親變得焦慮了。
在這個個案中,母親焦慮之后,又開始了對孩子的控制,各種約束又重新回來,孩子又慢慢地恢復了拖拉的模樣。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都已經明白,這個孩子僅僅是這個家庭問題的綜合反映,反映的是控制型的妻子和回避型的丈夫之間的矛盾,孩子不過是一個替罪羔羊。
要想真正地解決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回到妻子和丈夫身上。
要么讓妻子變得不那么控制,要么讓丈夫變得不那么逃避。
讓兩人都為自己的情緒負起相應的責任。妻子需要去承受失去控制時的焦慮;丈夫需要去承受面對控制時的恐懼。
這樣,孩子才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環境。
這樣,孩子才能有一個輕松的生活環境。
這樣,孩子才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不要把大人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負責,都要學著承擔自己該承擔的。
這就是我們生命的責任。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