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著參加了兩次意象對話的培訓,創始人、黃金級的朱建軍老師講課的時候我毫無興趣,朱老師的大弟子、準黃金級的蔡晨瑞老師講課的時候我昏昏欲睡,但同樣的準黃金級趙燕程老師講的時候我就聚精會神,更低的珍珠級曹昱老師講的時候我更是不愿分神片刻,受益良多。(意象對話治療師的分級從低到高是:珍珠級、水晶級、黃金級)
這是怎么回事?不是水平越高的老師越好嗎?不是最好的老師更應該讓我們收獲更多嗎?這次培訓怎么會這樣呢?我在心中問著自己。
越問越發的疑惑,直到最后我才發現,所謂最好,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乳汁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在我們是青少年的時候,肉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在我們是中年的時候,平衡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在我們是老年的時候,可能藥丸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
在每個階段,最好都在不停的變換,這個階段的最好在其他的階段,則一點吸引力都沒有。嬰兒不會對肉、藥丸感興趣,青少年也不會對乳汁、藥丸感興趣的。
而所謂的最好,根本是一種不存在的事物。當下我會覺得一杯熱乎乎的麥片是最好的,在喝完之后就會覺得一片香噴噴的面包是最好的,吃下面包之后可能就會覺得能上上網是最好的,上上網之后我會覺得能玩上一盤游戲是最好的……
發現了嗎?所謂最好,其實就是當下一個沒有滿足的愿望的補償,是由當下你最需要的那部分東西所決定的。一旦它滿足了,也就失去了“最好”的意義。
在當下,我需要的是曹昱、趙燕程這樣的老師,因為她正好跟我的需要配對,所以我在她這里收獲最多。
生活中總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尋求著最好。
我讀初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同學為了上這個所謂“最好”的初中,每天路上來回兩三個小時。其實這對他來說就已然不是最好的了。與其花費那么多的時間在路上,不如就近讀一所“還行”的初中,把這兩三個小時用來學習,效果肯定會更好得多。
“最好”就是這樣,它藏身于我們的生命當中,只要你一不留神,它就離你而去了。因為有更多的、更多人認可的“最好”在那里吸引著你、誘惑著你。
大部分選擇的“最好”,其實都是其他人認為的“最好”。聽說朱建軍是創始人、是最好的,就去聽朱老師的課,卻忽視掉了其他可能更適合自己的老師。
當然,我不是說朱老師不好,只是朱老師對于此刻的你來說,未必是那個最好的選擇。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乞丐坐在破舊箱子上乞討,一個人問他,箱子里面是什么呢?乞丐說不知道。那個問,你為什么不把箱子打開了看看你呢?于是乞丐打開了箱子,發現里面全部是黃金。
生活也是這樣,當你沒有到那個能打開箱子的時刻,黃金對你來說,只不過是一個破舊箱子,而對于那個行乞的人來說,有個箱子能讓他坐坐,就依然是最好了。
所以經常會聽到人們這樣說:我突然發現,原來誰誰還是一個挺好的人哦。那個誰誰并沒有變,只是過去沒有跟說話的人對上,所以他沒有感覺到而已。然后在這個發生了什么的時刻,他打開了那個破舊箱子,于是他發生了變化,他的以前的需要滿足了,新的需要產生了,“最好”的指向發生了轉變而已。
我知道,蔡老師、朱老師可能也會在以后的時候成為我希望的“最好”,但我清晰的知道,此刻還不是。那我就允許自己這樣,讓此刻的自己盡情地在曹老師、趙老師那里吸允,直到某天,我吸允夠了的時候,最好就會發生變化。那時,再去尋找我的下一個“最好”。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