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人類生存技能的最大公約數(shù)。喜悅,悲傷,沮喪,憤怒幫助我們權衡事件于我們的重要性,從而作出選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被動地接受情緒帶給我們的影響,我們才是情緒的主人。
但總是情緒化地處理事情怎么辦?希望心燈心理咨詢師的回答可以給你啟發(fā)~
1、為什么總是被情緒左右行為?
你感到情緒總是左右你的行為,可能你在說,相較于情緒你更希望自己的行為來自于理性或者根據(jù)客觀情況作出反應。
被情緒控制的行為超出了你的意識或違背了意愿,也就是不由自主,面對自己和面對生活或多或少變得不可控,你想收回對自己的主導權,當你有這個困惑的時候,也就開啟了對自己內(nèi)在的探索,這是一場奇妙之旅。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對外部環(huán)境有了需要,傳遞需求的方式就是通過情緒,情緒可以表達需求也可以是對外部環(huán)境的本能反應,是非理性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當需求被拒絕或者無法被滿足時,會有大量不愉快的體驗,這伴隨大量的自我消耗,為了減少消耗、適應環(huán)境,就產(chǎn)生了壓抑。
壓抑的動機和目的不過是為了避免不愉快(弗洛伊德《壓抑》),作為壓抑的結果,有些情緒變成了觀念,有些變成了附著在觀念上的本能能量,有些能量存在于無意識當中。
2、保持覺察,發(fā)現(xiàn)真實
存在主義心理學之父薩特曾在著作《什么是自體性》中闡明這些無意識能量對于自我本身認知的影響。這種被壓抑的情緒,讓我們從一個有機主體,變成了一個非有機的主體。也就是說,我們對于自身的感知被客觀的標簽所掩蓋,本身不再“純粹”。
但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純粹”時,也是我們脫離這種狀態(tài)的時刻。我們意識到被壓抑的情緒,我們便掌握了情緒的主導權。比如,如果我們因拖鞋擺放的位置,而和伴侶吵架生氣。看似我們是在生氣對方的不拘小節(jié),但有可能此時的“憤怒”來源于長期“被忽視”的委屈。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種委屈,矛盾也就在心平氣和中解決了。
另一方面,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處理自身重要挫折事件或長期得不到很好的照顧和關注時,我們可能會通過壓抑的方式解決,表現(xiàn)為遺忘或者否認等。
因為壓抑的過程是不被意識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外部環(huán)境有相似的刺激時,未轉化的情緒以無意識的方式找尋出口。所以當行為總是被情緒控制的時候,是有壓抑的未被識別的情緒等待著被看到和理解,這部分無意識情緒引領著我們發(fā)現(xiàn)被遺落的自己,并有機會得以整合到自我當中。
如果不太擅長自我探索,或許可以找適合的心理咨詢師一起工作,尋找被壓抑的部分,看見真實的自己。
版權所有 © 2024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