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檔心理調解節目中,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妻子抑郁癥,一直在治療中,她每周周四上午都去做一次心理咨詢,她的丈夫很不以為然,很生氣,覺得心理咨詢師胡弄了妻子,在對妻子進行錯誤誘導,讓妻子變得越來越自我。
妻子抑郁,近年活得很難受,對什么事都不感興趣,家務不做,孩子不管。丈夫雖然知道她生病,可沒有辦法,只有一肚子怨氣和不滿。
心理咨詢師通過為他妻子咨詢,引導她一步步走出抑郁,慢慢尋找活著的快樂。
妻子在咨詢中深感有所收獲,心情漸漸開朗起來,不過依舊對家務沒興趣,而且每逢周四上午,不管家中事務,不管不顧去做心理咨詢。
對此,丈夫非常氣惱,責怪心理咨詢師:你是心理咨詢師,到底是怎么引導她的?你讓她只顧尋找自己的快樂?你自己這樣做?你怎么能這樣做?
丈夫忘了妻子是一名抑郁癥患者,她有病,她需要治療。他覺得心理咨詢師的引導違背做妻子應該盡的責任。
現實中的心理咨詢師,常常面對這樣的不理解。
其實,心理咨詢的實質是心理咨詢師以自己獨特的人格特點,為咨詢者提供支持、理解和寬容,與咨詢者建立起平等的,無控制的,緊密聯系的建設性關系,并內化為咨詢者的人格結構。
心理咨詢要運用心理學各種理論和各種技術手段,心理咨詢師也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
但心理咨詢,真不是一部分人想的那樣。
心理咨詢,不是心理咨詢師去糾正咨詢者的錯誤觀念
好多人認為,去咨詢的人,是心理有問題的人。心理咨詢師就是糾正咨詢者錯誤觀念的人。
這是對心理咨詢很大的誤解。
心理有問題,不一定是錯誤理念引起。生活繁雜,不是非黑即白。
心理咨詢師是以中立的態度引導前來咨詢的人意識到自己該做什么,該怎樣做。
哪怕咨詢者的行為有悖于道德,心理咨詢師也不可能將咨詢室變成道德法庭,對咨詢者進行批判,責令悔改。
如面對陷于婚外情難受、糾結的咨詢者,咨詢師盡管自己心里非常痛恨婚外情,但咨詢中,咨詢師不會對咨詢者持批評的態度,而是不支持不反對,中立地幫助咨詢者解決內心沖突等心理問題。
只有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比喻涉及生命安全、恐怖行為等,才會有例外。
心理咨詢不在于改變,而在于幫助求助者發現自己心里的答案
生活中有些求助者對心理咨詢寄予過高的期望,認為只要做了心理咨詢,一切都可以改變。
心理咨詢不是萬能,既沒辦法直接改變求助者,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幫助解決。
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幫助求助者實現自我認知,協助求助者做出改變的過程。
心理咨詢的主體是求助者自己,而不是心理咨詢師。
如心理咨詢無法改變人的性格,但可以通過咨詢調整一些思想觀念和看法,從而實現自我成長。
同樣的道理,心理咨詢無法令一個沉迷于游戲的人立即中斷游戲,但可以通過咨詢改變其想法,打開咨詢者的視野,讓其漸漸疏遠游戲。
心理咨詢師不是給建議,做思想工作,灌勵志雞湯,心理咨詢需要較長的過程
咨詢中,常常有求助者要求心理咨詢師直截了當給出建議。比喻“丈夫背叛了我,我該怎么辦?”咨詢師是不會給出自己意見的,而是引導求助者看向自己的內心,幫助求助者進行分析,至于怎么辦,主意由求助者自己拿。
心理咨詢更多呈現主動性,即咨詢者主動尋求幫助,同時效果也需要咨詢者的悟性和努力,需要一定的時間。它不同于感冒等身體疾病,只要吃三幾天藥就能病去人好。心理咨詢可能是一個更長久的過程。
心理咨詢也不是傳統的思想工作,不是新潮的勵志,心理咨詢更多是心理咨詢師的同理心,是一種真誠的接納,是支持的力量和溫暖的依靠。
心理咨詢作為一種專業技能,重在幫助人們正視和調整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生活質量。但生活中的不少事情,不是通過心理咨詢就能解決,心理咨詢師有些時候也是無能無力的。
心理咨詢師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斷自我成長,只有強大的內心,才能順利做好咨詢工作。
心理咨詢,也許就跟你想的不一樣!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