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療法是心理療法理論之一,注重主觀體驗。存在主義治療法可稱為治療實務的一種智性取向(approach)或是治療者所遵循的一種哲學(philosophy),因為存在主義治療法并非獨立的治療學派,也不是一種可以明確界定模式的特殊治療技術。
存在主義的基本概念
存在主義的主要目的:是在一連串的治療過程中,讓人重建一套『自我省思』的能力,最後建立有信心的生命觀。存在理論目前的重點,為那些孤獨且焦慮地存活于世的人,努力了解這些深層的人類經驗,并找出治療規則。
存在主義的人性觀
存在主義的人性觀:人類存在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由不斷的再創造著自己。人類是處於一種持續在轉換、凝聚、演進及成形的狀態。
存在主義的人性觀,部分的看法是,人類存在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由我們的計劃不斷地再創造著自己。人類是處于一種持續在轉換、凝聚、演進,以及成形的狀態中。成為一個人的意義是指,我們不斷在發現與明白我們存在的意義。身為一個人,我們一直在向自己、別人和世界提出質疑;雖然我們所提出的特殊問題會隨著人生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改變,但基本的主題不會改變。我們得出問題像“我是誰?我一直是誰?我能變成誰?我將去何處?”等等并沒有預先存在的設計,也沒有預先已選定好要給我們的意義(Fischer&Fischer,1983)。
存在主義的六大命題
▲自我察覺的能力:拓展我們的察覺能力,即能增進我們充分體驗生活的能力。
▲自由與責任:人們在可選擇范圍內自由作選擇,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兩面。
▲追求自我認同與人際關系:存在的勇氣、孤獨的經驗、關系的經驗。
▲追尋意義:生命意義的探尋是『投入』後的副產物,投入乃是我們愿意過著充滿創造、愛、工作和建設性的生活的一種承諾。
▲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自由和焦慮是一體的兩面,伴隨焦慮的出現,會產生新思想的興奮感。
▲察覺死亡與不存在:知道沒有永恒的時間來完成既定的計畫,將能使我們更加重視現在。
存在主義療法的技巧
存在主義治療者治療的焦點在于協助當事人了解目前生活境,而非幫助他們恢復個人的過去。
典型的存在主義治療者會依不同的當事人或同一個當事人在不同的治療階段,也會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他們卻未建立一套具體或實際的治療技術。
存在主義治療過程中,技巧只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治療者與當事人之間關系的建立。
存在主義療法的程序
治療者本身即為治療的核心。
當治療者的內在能觸及個案內心,并能平等真誠相待時,才能有最佳治療效果。治療是一個具創造性和自我發現的歷程,概念上可分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
咨詢員協助個案確認及澄清他們對世界的假設。
個案則被鼓勵去界定和質疑他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并理解存在的意義。
他們檢視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假設以判定其有效性。對許多個案來說,這并不容易,因為他們可能一開始幾乎都把問題歸咎於外在因素。他們可能只去注意別人賦予他們的感覺,或是其他人對其行為舉止應負極大責任。咨詢員此時教導個案如何展現自我的存在,并去檢測在生活中
▲第二階段
個案被鼓勵更深入的去檢測現在價值體系的來源和權威。
此自我探查的過程通常能導致新的洞見產生,并重建一些價值觀和態度。個案能更清楚的知道什么是他想要過的生活。他們對自己內在的評價歷程更明了。
▲第三階段
在幫助個案接納所發覺到的內在自我,并將其付諸行動。
治療的目標在於使個案將其經過檢視且內化的價值觀,應用在具體的行動方式上。個案通常能發現自己的優點,并使自己融入有目標的生活方式中。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