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注重生命質量的人都會關注自己的心靈成長,而每一個對生活有高質量要求的人亦必定是一個對自己寬容的人,借由以前通觀現在而后指導未來。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由過去走向未來,這種延續和繼承在我們的血液里神秘的進行,所以,我想說我們要認清以前的自己。
在生活中,我能與周圍的朋友和睦相處,這種和諧的關系在外人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朋友會感慨我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曾經我也會為這種現狀感到自豪,可是,自從我上過心理學的課程,讀過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之后,我開始反思我自己的過去,想要從過去的經歷里找到現在行為的依據。
我不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也不是對心理學有深厚功底的心理學愛好者,所以,自我的分析不見得就是正確的,符合心理學的原理的,但是,我已經不懼怕這種猜測的錯誤,所有的一切不是為了正確而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的生活和人際,在我反思的時候,我開始正視自己的過去。
在我的童年期,媽媽是一個麻將迷,整天打麻將,每當放學回家,等待我的不是熱烘烘的飯菜,只有緊閉的大門,然后,我會習慣性的去鄰居家找打麻將的她,不是坐在一邊看等著她“收工’就是接受她給的錢自己買點吃的,所以,那是一種沒人愛的感覺,并且,時常媽媽會拿其他的孩子來教育我,每一次我都不服氣,我的理由就是,只要你不打麻將我做什么都行,你打麻將,有什么資格和理由來教導我!
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度過的。等我長大了,進入了大學,成為成年人,按道理應該是聽話懂事的年紀了,可是,每一次看到媽媽的牌友,我都會拉下臉來,不管這些人是來串門還是打麻將,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擺起冷臉色,這種感覺是不受控制,不由自主的。直到后來,我才明白,這種對外人的“不喜歡”其實是我對母親的“恨”,但是,作為子女我不能仇恨自己的母親,所以,我討厭別人,以此來轉移自己的傷痛。
如今,我已經不會再仇恨或擺冷顏色對那些媽媽的牌友,我已經開始慢慢變成他們眼中聽話懂事的孩子??墒?,沒有人能知道我經歷的心理的煎熬和自我的調整。
我說過,因為小時候吃不到媽媽做的飯,感受不到愛,所以,我極力害怕別人不愛我,所以,我要得到別人的愛,于是,我會委屈自己求得和別人的和諧相處。也許這就是我為什么能都擁有那么多朋友的原因。
如今,當我一次次回想小時候的自己,觀察現在的自己,我就會慢慢了解和寬容自己現在的做法,并且嘗試去慢慢的改變自己,不讓自己成為過去的奴隸。
在別人都在努力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時候,我在過去的經歷里一步步找回自我,而后迎接最美麗的將來。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