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這個話題,多少有些悲哀的感覺。
當人面對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但自己又不想去解決的時候,這種悲哀就會涌出心頭,隨之帶來的還有一股淡淡的憂傷和無奈。
這種悲傷、憂傷和無奈的背后,所難以被人發現的,是心的需要和頭的理智之間的沖突。
在生活中,這種沖突很多。多到周末在家中肚子餓了,理智上知道要去吃飯,但心卻嫌麻煩,不想動,于是就在去和不去之間糾結;晚上要不去參加培訓,理智上明白去的話能學到東西,但心卻告訴你,今天晚上電視劇大結局不想錯過;和別人吵架了,理智上明白是自己做錯了,去道個歉就能和好,但心卻不愿示弱,不想承認自己的錯誤……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怎么去做呢?
既然是頭和心的沖突,入手點自然就在這兩塊了。
頭那塊,理智上我們已經能分析得很清楚了,這個時候也就不必再花費什么力氣。重點可以去看看自己的心。
自己的心怎么了?為什么那么不愿意去?可以試著閉上眼睛,這樣輕輕地問問心,然后等待著心的回答。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僅僅是放松,尤其是頭的放松,不要讓頭的答案來影響你,然后靜靜地等待著心的答案的出現。這個過程可能只是幾秒鐘,可能需要幾分鐘、十幾分鐘,甚至是數天,數月,但是當你開始這樣問心的時候,你就離你的心更近了,也就離答案更近了。不要著急于時間,當你著急的時候,你會把心中的答案給嚇跑。那個答案就像一只膽小的兔子,只有在你充滿耐心、平靜的時刻,它才會出來。
記得廖琦老師的名片背后印著一句話:“心有心的理由,只是這種理由不被理性所認識。”此刻越來越發現事實真的如此。
我們一直在用頭分析者“我怎么了?”,思考著“我要怎么辦”,卻很少去用心去感受自己的心,所以我們才會離自己的心越來越遠。
在我的另外一篇文章《選擇、承擔和成長》中,我就說到,我的心為了防止承認自己考試的失敗,所以一直不愿去交補考費,這就是心的原因。而在我看到這個原因之前,我只知道自己一直忘了去交補考費,也懶得去問要不要交補考費。
而心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想維護我那微弱的自尊和自戀。
但當我看到這一點之后,我跟我的心做了一個溝通,感謝它為了維護我的自尊和自戀做了這么多,但是該面對的我還是要去面對,該承認的還是要去承認,告訴它此刻的我愿意去承擔這些了。
于是,我釋懷了。我的心也不再為了所謂的自尊和自戀來讓我刻意遺忘了。
回到我們每個人的情況,我們也只有去了解自己的心,才能真正找到解決的方法。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的心,還在問我該怎么辦的時候。你可以試著再問自己的心和頭一個問題:剛剛那個答案是心給的,還是頭給的。然后你就會發現,那個答案不過是頭給出的一個障眼法,一個擾亂你看到心中答案的迷霧而已。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