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的母親開著名車去送女兒到貴族小學學習,母親對孩子說:媽媽為了賺更多的錢,將來送你到更好的學校去學習,沒時間陪你,你恨媽媽嗎?女兒說不恨。
接著女兒又對媽媽說:等我長大了,也賺很多的錢送你去最好的養老院。母親聽后一腳剎車停在路邊放聲痛哭。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上面那位媽媽為了賺更多的錢,陪伴女兒的時間有限,母女倆的對話令人唏噓。
然而,隨著人們對陪伴孩子的重視度的提高,許多人卻對“陪伴孩子”產生了一定的誤區。有些全職媽媽無時無刻陪伴孩子,弄得自己也筋疲力盡、心情煩躁,毫無個人時間;有些父母一邊玩著電腦、盯著手機,一邊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孩子內心不滿。
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高質量的陪伴,一個每天煩躁疲憊的母親如何養育出平靜自信的孩子?一個身在而心不專的家長又如何能夠讓孩子滿足快樂呢?
心燈心理廣州兒童心理咨詢為您支招:如何才能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1.陪伴并非緊緊地盯著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不是指父母隨時待命,陪著孩子玩游戲;也不是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情,把孩子晾一旁,讓他自己玩耍,最后哭鬧不休。
在孩子1歲前,的確需要媽媽經常的陪伴,但當孩子學會走路,開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后,媽媽更多的是需要放手,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你總是緊緊盯著他玩耍,你甚至可以做一些工作。
這里所指的工作,絕對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上網、打電話應酬、看書等工作,而是指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比如家務、手工,這些孩子能看見、能明白也能模仿,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
從孩子的健康角度出發,這樣養育的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
當他獨自玩耍時,他在發展自己的自我;當父母陪伴他玩耍時,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這兩種陪伴相結合,孩子既有發展自我的空間,也有放下自我的時候,這才是健康的發展狀況。
如果大人從來不能專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獨的,長大后他可能變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
相反,那種大人無時無刻不陪著玩耍的孩子則很難得到自我發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挾的,尤其是在家里,被很多大人圍著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緊緊包裹著孩子的自我,這無異于一種扼殺,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那么多沒有自我的可憐的孩子。
2.陪伴時的狀態很重要
高質量的陪伴應該是一種心與心的愛的連結,如果父母是心煩意亂的、焦慮的、憂郁的、勉為其難的,會難與孩子達成連結,甚至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如果雙方的狀態是愉悅安詳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因此,父母工作時的狀態極其重要,你是匆匆忙忙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還是享受工作本身、悠閑自在地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時的狀態。
有些人很不解,因為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往往很專心,好像根本注意不到媽媽在旁邊做家務,這怎么會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呢?
事實上,孩子表面上好像沒有注意到媽媽在做什么,但他卻在無意識中感知著這種陪伴,正如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歷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許多成年人都會記得小時候父母干活自己在旁邊玩耍的場景,因為那時候父母不匆忙、不焦慮,他們慢悠悠地,滿懷歡喜地干著自己的工作,這種溫馨,這種享受的狀態,多年后仍能印刻在子女的腦海中,歷久彌新。
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在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放松、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松喜悅。
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范,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3.陪伴可以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
陪伴,可以是很多方式。
如跟孩子一起讀書講故事,和孩子一起玩游戲或打球,可以一起聽段音樂或唱歌,可以和孩子一起坐在沙灘上聽海浪的聲音,講解大自然的知識,可以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觀察小動物、小花兒、小草樹木。
這些事情對孩子的認知和行為教養的發展有著積極且巨大的作用。
在陪伴的過程中,要記住自己只是一個陪伴者,一個跟隨者,不要企圖通過這些方式教會孩子什么,孩子自然會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相反一個成人在游戲中上躥下跳,拼命引導,表面看孩子是興奮了、瘋狂了,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應有的狀態。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4.陪伴是參與互動的
接觸可以是不加評判、沒有指責、沒有輕視、 沒有打擊、沒有打斷。只是很單純、很欣賞、很專注、很幸福的,靜靜聆聽孩子訴說。
在聆聽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有的是:嗯、哦、哇、是哦、然后呢?還有呢?接下來呢?等回應。在陪伴的過程中,盡可能多一些身體上的接觸: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頭,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擁抱孩子等等。
還有,很欣賞的眼神也很重要。方法還有很多,而最關鍵的就是:在那個片刻為人父母的你是否是——全身心的同在。當父母和孩子都能夠參與投入進去,他們會感覺互相連結在一起,互動共鳴越多,對孩子越好。
陪伴孩子成長,需要耐心,需要韌性,更需要愛。
陪伴,不僅是給孩子,也是給父母的。只要用心,可以創造高質量的親子連結,讓父母和孩子都能夠享受這樣的時光。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