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受到傷害,而發(fā)出憤怒的情緒,但在憤怒的背后,其實含有自怨自艾、自憐。此時,唯有自己愿意去看自己的內(nèi)心,想想在互動過程中,究竟是哪些地方讓自己受到傷害,找出真正的問題。
平常我們對于皮外傷的處理,很可能是草率地消毒傷口,即不去管它。在關(guān)系上的處理也常常如出一轍,忽略自己受傷害時真正的感覺,不自覺地繼續(xù)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并發(fā)出:“我受傷了,你來哄哄我吧!”的訊息。
我有個很優(yōu)秀、出色的女性朋友,失戀至今三年了,卻始終沒有從失戀的情境中走出來,還好她并沒有得憂郁癥,只是一直處于失戀的狀態(tài)。有一次我們在聊天時,我問了她一句話:“妳想想看失戀三年來,妳得到什么好處? ”她非常驚訝地否認(rèn),失戀哪來的好處,盡是壞處。
我告訴她,失戀一定會為她帶來某些好處,否則她不會陷在里面三年走不出來。她想了想,承認(rèn)在扮演“失戀者”角色的三年里,許多人熱心介紹男朋友給她,家人也常常陪伴她,周遭的朋友怕她無聊,一到周末就約她,所有人的關(guān)心都涌來。
像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是虛假、操弄的一部分。我們常因為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尤其是在沖突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受傷時,就覺得天下人都對不起我們。于是,我們想辦法替自己療傷,這時候可能再昂貴的衣服也舍得買,再高檔的美食也狠心品嘗,將所有的錢都花在自己身上,一點都不感到心疼。其實這也算是好處,只是我們不自覺。
我們很容易在沖突中學(xué)會扮演失敗者或受害者的角色,然后在角色里占盡所有的好處。表面上,好像得到不少好處,實際上,我們卻沒從關(guān)系互動中成長。人常常扮演這樣的角色,沉浸于自憐自艾的情緒中,表現(xiàn)于外在就像受害者。
當(dāng)對方用不符合我們期待的方式對待,就發(fā)脾氣,甚至理直氣壯地認(rèn)為一定要把自己心里的話說出來,找足理由去傷害對方。受害者去傷害對方,認(rèn)為這是自衛(wèi),是為了要保護自己,是對方逼得我們沒有辦法,只好出手反擊,所以攻擊別人時更加名正言順了。可是冷靜想想,此時說出來的話傷人很深,自己也未必好過。
在傷害別人后,操弄技巧好的人可能會跟對方道歉,解釋自己的行為,然而,這并不保證下一次不會再去攻擊人。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玩這個把戲,活在這樣的游戲中樂此不疲。可是我們真的快樂嗎?我們不快樂,周圍的人也不快樂,因為被牽連了,我們當(dāng)然無法從關(guān)系中獲得成長。
如果可以清楚認(rèn)知自己的行為模式,并從此不想再扮演受害者角色時,我們才有可能從固定模式中走出來。但是,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模式的背后是一個很大的承擔(dān)。
換句話說,生命是屬于自己,要如何過日子,其實別人左右不了我們,只有自己能左右。如果自己選擇扮演被害者的角色,別人也拿我們沒辦法。所以,我們必須要反問自己,要不要這樣繼續(xù)下去?如果不要的話,只有拿出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來改變自己。
當(dāng)下定決心,要真正扛起責(zé)任時,才有勇氣去看清楚自己到底在玩什么把戲;如果無法面對自我真實的感覺,就永遠(yuǎn)無法掙脫舊有的關(guān)系模式。
舉例來說,今天我們可能穿了一身很漂亮的衣服,可是身旁邊的人并沒有說任何的意見,也許只多看兩眼而已,我們便開始自我解讀:“他這樣看我是什么意思?”、“他覺得我穿不出衣服的品味嗎?”、“我不適合這樣穿嗎?”,或是“我不夠格穿這樣的衣服?”。無形中,“受害者”的角色已經(jīng)冒出來了,這時候我們看對方的眼光就變得很不自然,然后,對方也回以不友善的眼光。這個“受害者”就會開始回想以前兩人的互動,例如曾發(fā)生什么過節(jié),所有的事情一下子進入到這樣的解讀系統(tǒng)去。
因此,不可否認(rèn)的,有時我們的沖突是自己引發(fā)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擁有感覺的原因,假如我們不曾擁有感覺,我們無法去解讀事物。當(dāng)別人看了我們一眼,我們心里會因為這瞟過來的眼神而感到不舒服,只歸咎于外在歸因,卻不回到自己的身上來找答案。
版權(quán)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